第二百二十三章生隙
關燈
小
中
大
軒宛城是北方守軍的重城之一,四通八達,是中原地帶往邊境運輸糧草的必經之地,因此按照皇帝的安排軒宛城的守軍由皇帝所有的直系部隊駐紮甚至比這帝都還要森嚴一些。
軒宛城守軍將領信中說梵谷國奇襲的軍隊規模龐大,大軍壓境之下,以軒宛城的防守力度都無法支撐,這足以說明梵谷國奇襲的部隊起碼有軒宛城守軍規模的五倍之多。
那麽問題就來了,這麽規模龐大的梵谷國軍隊是從哪裏來的?
梵谷國固然是個最近新興的國家,嗜血好戰並且有大陸頂尖的騎兵部隊,可是梵谷國土受限大部分都是常人難以居住建造城鎮的天險而且國家版圖本就不大,所以梵谷軍隊雖然精銳卻不算多。就算這幾年梵谷國的君主變成了一個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一鼓作氣吞並了周邊不少的小國,但是也不可能立馬就憑空多出那麽多軍隊。
根據風雪城傳來的信息,梵谷國的大部分騎兵部隊和步兵分明都在與風雪城爭鋒相對的梵谷國重城玄武城中養精蓄銳。這批奇襲軒宛城的梵谷軍隊到底是從哪裏生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這批梵谷軍隊是如何做到突然出現在了軒宛城的面前直接襲擊了軒宛城。軒宛城和梵谷國中間隔著天險高山,要想派大軍進攻軒宛城是不可能繞過把手峽谷關口的風雪城的。若是前線的風雪城發現了一點梵谷軍隊的異動,肯定會稟報上來的。
皇帝下意識的直接忽略了梵谷軍隊選擇翻越天險山脈的可能性,因為天險山脈之所以叫做天險就是因為難以跨越,更不要說是一個軍隊了,大軍講究紀律陣型,這樣翻越天險的難度就又要增加幾分了。兵貴神速,梵谷國君主不是一個傻子不可能會把兵力和時間都浪費在翻越毫無意義的天險上。
因為皇帝到底不是上官戰,皇帝已經老了所以不可能再像是年輕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般天不怕地不怕,天馬行空什麽都敢想敢做。這不怪皇帝,而只是因為年齡的增長所以皇帝變得保守了。
他又怎會想到上官戰是在賭,賭永耀國皇帝的想法而已。因為上官戰年輕,所以敢賭,直接將戰爭的勝敗全部放在這一賭上了。凡是懂得兵法的將領都知道兵法講究七分戰略二分經驗最後一分用來憑借直覺,像是上官戰這樣十分全都是在賭的君主恐怕世上僅此一個而已。
上官戰敢賭,更加重要的是梵谷國的所有臣子也敢跟著他們的君主一起賭。因為臣子們毫無條件的支持,所以上官戰的計劃才能有條不紊的執行。這就是上官戰和永耀國皇帝的區別。
上官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和自古以來的皇帝都有本質區別,上官戰在梵谷國一直忌憚的趙家雖然雄踞梵谷北方,但是上官戰毫不掩飾直接打壓趙家,皇威猶在趙家連反抗的想法都不敢有。但是上官戰和太後解開誤會以後,上官戰自然不在如同之前那樣打壓趙家,這邊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的方法也許在政治官場上是個傻子才有的方法,但是在這樣四處征伐的亂世格外奏效。
相反永耀國皇帝生性多疑,卻一直不敢狠心做些什麽,只是在不斷猜忌猶豫,對待廖家派系的存在若即若離,表面離不開廖家的支持輔佐,但是心底又不停在忌憚廖家的壯大。一開始想要鏟除廖家,後來又決定拉攏廖家,就是皇帝這樣一直若即若離舉棋不定的情況,所以無論是對內對外,永耀國都沒有足夠強硬的形象。
現在上官戰可以賭對成功奇襲軒宛城,也有很大原因要多虧永耀皇帝的生性多疑了。
當然皇帝是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的,他只是拿著軍情書皺起眉頭不斷地思索,梵谷國的這一步棋到底是怎麽走出來的。戰爭對於兩軍將士固然是揮灑鮮血不惜生命的絞肉機,但是對於上位者來說一場戰爭只不過是一場對弈罷了。上位者不需要進入戰場進行野蠻的廝殺,只需要考慮如何對棋,下贏對面的棋手就行了。
皇帝皺著眉冥思苦想,不知不覺手中越發用力,握著軍情書的地方都被手指給捏皺了。皇帝雖然坐在皇宮之中高枕無憂,梵谷國想要打到帝都可以說給他三五年都不一定能打到。可是這實在有損永耀國顏面,軒宛城對於北方版圖的價值實在太大了。若是丟了軒宛城,那麽風雪城就會被團團包圍不攻自破,皇帝可沒自信風雪城裏會有多少人拼死抵抗下去。
到那時風雪城駐守的大軍就全部付諸東流,永耀國兵力受到影響,就算不是元氣大傷傷筋動骨也會影響北方的整體防事,被梵谷國這麽個小國給打了個啞巴虧,永耀國五大國之一的名號估計就要丟了。人越老就越是註重名聲這些東西了。
皇帝腦中一片模糊,他感覺現在處理內政批閱奏折多了,反倒對於戰事的敏感反而弱了不少,他還在苦苦思索梵谷國到底是如何奇襲軒宛城的。可是年輕時征戰沙場的經驗又在提醒他,要趕快派增援支持軒宛城把梵谷國的進攻給抵抗下來。唯一的方式就是將風雪城駐紮的大軍給南調至軒宛城增援守軍。
皇帝二話不說,正要提筆沾墨寫下這道旨意。可是腦中忽然閃出一個可怕的想法,為什麽梵谷軍可以饒過風雪城,為什麽梵谷國進攻軒宛城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傳過來呢。說不定就是因為風雪城的將領就是一直知道但是不說呢?皇帝如果記得不錯的話風雪城的將來是廖家派系的直系族人,廖理的親兒子廖錦晏,一個不肯安分的年輕人。
皇帝心中有了這個隱隱的猜測便一發不可收拾,雖然皇帝很明白著說不定只是自己想錯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軒宛城守軍將領信中說梵谷國奇襲的軍隊規模龐大,大軍壓境之下,以軒宛城的防守力度都無法支撐,這足以說明梵谷國奇襲的部隊起碼有軒宛城守軍規模的五倍之多。
那麽問題就來了,這麽規模龐大的梵谷國軍隊是從哪裏來的?
梵谷國固然是個最近新興的國家,嗜血好戰並且有大陸頂尖的騎兵部隊,可是梵谷國土受限大部分都是常人難以居住建造城鎮的天險而且國家版圖本就不大,所以梵谷軍隊雖然精銳卻不算多。就算這幾年梵谷國的君主變成了一個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一鼓作氣吞並了周邊不少的小國,但是也不可能立馬就憑空多出那麽多軍隊。
根據風雪城傳來的信息,梵谷國的大部分騎兵部隊和步兵分明都在與風雪城爭鋒相對的梵谷國重城玄武城中養精蓄銳。這批奇襲軒宛城的梵谷軍隊到底是從哪裏生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這批梵谷軍隊是如何做到突然出現在了軒宛城的面前直接襲擊了軒宛城。軒宛城和梵谷國中間隔著天險高山,要想派大軍進攻軒宛城是不可能繞過把手峽谷關口的風雪城的。若是前線的風雪城發現了一點梵谷軍隊的異動,肯定會稟報上來的。
皇帝下意識的直接忽略了梵谷軍隊選擇翻越天險山脈的可能性,因為天險山脈之所以叫做天險就是因為難以跨越,更不要說是一個軍隊了,大軍講究紀律陣型,這樣翻越天險的難度就又要增加幾分了。兵貴神速,梵谷國君主不是一個傻子不可能會把兵力和時間都浪費在翻越毫無意義的天險上。
因為皇帝到底不是上官戰,皇帝已經老了所以不可能再像是年輕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般天不怕地不怕,天馬行空什麽都敢想敢做。這不怪皇帝,而只是因為年齡的增長所以皇帝變得保守了。
他又怎會想到上官戰是在賭,賭永耀國皇帝的想法而已。因為上官戰年輕,所以敢賭,直接將戰爭的勝敗全部放在這一賭上了。凡是懂得兵法的將領都知道兵法講究七分戰略二分經驗最後一分用來憑借直覺,像是上官戰這樣十分全都是在賭的君主恐怕世上僅此一個而已。
上官戰敢賭,更加重要的是梵谷國的所有臣子也敢跟著他們的君主一起賭。因為臣子們毫無條件的支持,所以上官戰的計劃才能有條不紊的執行。這就是上官戰和永耀國皇帝的區別。
上官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和自古以來的皇帝都有本質區別,上官戰在梵谷國一直忌憚的趙家雖然雄踞梵谷北方,但是上官戰毫不掩飾直接打壓趙家,皇威猶在趙家連反抗的想法都不敢有。但是上官戰和太後解開誤會以後,上官戰自然不在如同之前那樣打壓趙家,這邊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的方法也許在政治官場上是個傻子才有的方法,但是在這樣四處征伐的亂世格外奏效。
相反永耀國皇帝生性多疑,卻一直不敢狠心做些什麽,只是在不斷猜忌猶豫,對待廖家派系的存在若即若離,表面離不開廖家的支持輔佐,但是心底又不停在忌憚廖家的壯大。一開始想要鏟除廖家,後來又決定拉攏廖家,就是皇帝這樣一直若即若離舉棋不定的情況,所以無論是對內對外,永耀國都沒有足夠強硬的形象。
現在上官戰可以賭對成功奇襲軒宛城,也有很大原因要多虧永耀皇帝的生性多疑了。
當然皇帝是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的,他只是拿著軍情書皺起眉頭不斷地思索,梵谷國的這一步棋到底是怎麽走出來的。戰爭對於兩軍將士固然是揮灑鮮血不惜生命的絞肉機,但是對於上位者來說一場戰爭只不過是一場對弈罷了。上位者不需要進入戰場進行野蠻的廝殺,只需要考慮如何對棋,下贏對面的棋手就行了。
皇帝皺著眉冥思苦想,不知不覺手中越發用力,握著軍情書的地方都被手指給捏皺了。皇帝雖然坐在皇宮之中高枕無憂,梵谷國想要打到帝都可以說給他三五年都不一定能打到。可是這實在有損永耀國顏面,軒宛城對於北方版圖的價值實在太大了。若是丟了軒宛城,那麽風雪城就會被團團包圍不攻自破,皇帝可沒自信風雪城裏會有多少人拼死抵抗下去。
到那時風雪城駐守的大軍就全部付諸東流,永耀國兵力受到影響,就算不是元氣大傷傷筋動骨也會影響北方的整體防事,被梵谷國這麽個小國給打了個啞巴虧,永耀國五大國之一的名號估計就要丟了。人越老就越是註重名聲這些東西了。
皇帝腦中一片模糊,他感覺現在處理內政批閱奏折多了,反倒對於戰事的敏感反而弱了不少,他還在苦苦思索梵谷國到底是如何奇襲軒宛城的。可是年輕時征戰沙場的經驗又在提醒他,要趕快派增援支持軒宛城把梵谷國的進攻給抵抗下來。唯一的方式就是將風雪城駐紮的大軍給南調至軒宛城增援守軍。
皇帝二話不說,正要提筆沾墨寫下這道旨意。可是腦中忽然閃出一個可怕的想法,為什麽梵谷軍可以饒過風雪城,為什麽梵谷國進攻軒宛城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傳過來呢。說不定就是因為風雪城的將領就是一直知道但是不說呢?皇帝如果記得不錯的話風雪城的將來是廖家派系的直系族人,廖理的親兒子廖錦晏,一個不肯安分的年輕人。
皇帝心中有了這個隱隱的猜測便一發不可收拾,雖然皇帝很明白著說不定只是自己想錯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